联系我们
红色教育的课堂 · 思想锻炼的熔炉
联系人:叶主任
电 话:18079690009
Q Q:645260548
邮 箱:645260548@qq.com
地 址:上海市奉贤区望园路1698弄31号22幢4层4187室
青年毛泽东沪上打工之路
青年毛泽东。
当“驱张”胜利在望时,毛泽东带着“湘事善后”的问题奔赴上海。
毛泽东在上海的活动丰富多彩:送别会友、工读互助、写稿投稿、“设计”湖南、拜访名人……在上海一呆两个多月。毛泽东在半淞园送别赴法的新民学会会友时,说出了一个要害问题:“发动驱张运动时,我们就遭到了多次迫害,被迫离乡背井跑到上海、北京来了。”
不管他是什么原因滞留上海,也不管他在上海另有什么收获,比起他在这里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并承担了回湖南建党任务,其他一切并不重要了。
1、足印:上海,第3次沪上行
时隔一年多,与第一次来上海时,毛泽东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需要做的事情也更加多了。
记得第一次来上海时,他就一个目标,送别赴法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会友。到达上海的日子是1919年3月14日、17日、31日,他、萧三和环球中国学生会会长朱少屏、华法教育会会计吴玉章,到杨树浦轮船码头为赴法者送别。
第二次赴上海,是1919年12月中旬,他从武汉绕道上海为赴法勤工俭学的蔡和森、向警予、蔡畅、蔡母葛健豪等送行,由于蔡和森等启程时间推迟,不能久待,即离上海去北京。
这是第三次来上海了。与前两次一样,起点也是北京。这次,他可体会到了“行路难”:他要到上海,却“只有到天津的车票”,他“不知道怎样可以走下去。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天无绝人之路’”,一位同学借了十块钱给他,使他能买票到浦口。他后来回忆说:“不过当我到达浦口以后,又是一文不名了,而且车票也没有。没人有钱借给我,也不知道怎样才可以离开这个地方。不过最倒霉的就是一个贼偷去了我仅有的一双鞋子!啊呀!怎么办呢?”“我的运气非常好。在车站外面,我碰到一个湖南的老友,他借给我足够买一双鞋子和到上海车票的钱。到了上海后,我才知道已募有一大笔款子资助学生留法,并且可以资助我回湖南。”他还给同乡、老师黎锦熙写信诉苦说:“京别以来,25天才到上海。”
这次到上海,毛泽东的目的有三:
一是虽然张敬尧被驱出湖南只是时间问题,可他终究没有走,还得再烧一把火;
二是既然张敬尧被驱出湖南只是时间问题,那么这之后的湖南向何处去?他要与旅沪新民学会会员、湘籍名绅商量。后来,他们果然组织了湖南改造促进会,由彭璜任会长。
三是他要为将赴法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会员陈赞周、萧子璋(三)等6人送行。
毛泽东这次在上海一住两个多月。
2、足印:半淞园,送别“新民”会友
半淞园,当年上海一处有名的私家园林。
有资料记载:半淞园位于黄浦江江边码头附近。园内有听潮楼、留月台、鉴影亭、迎帆阁、江上草堂、群芳圃、又一村、水风亭等,长廊曲折环水……这里贴近黄浦江,故将江水引入园中,以水为主景,并应唐代大诗人杜甫“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的诗句,也就取园名“半淞”。
但数年后,园子西部被自来水公司购去,建成自来水厂。1937年“8・13”事变,半淞园在日军飞机的轰炸下被夷为平地,以后也没有重建。如今,半淞园只是一个历史的记忆,当然附近还有一条半淞园路的马路。
而93年前,半淞园里有着一场与中国现代史紧密相连的聚会。1920年5月8日,毛泽东同彭璜、李思安等在这里为陈赞周、萧三等六位会友送行。
毛泽东等人入园后先是驾舟游湖,后又登山望远,淞江半水,绿草碧波,望之不尽,心旷神怡。正当大家玩得兴味盎然的时候,李思安女士呼唤道:“我们还是选取一个地方坐下来谈一谈吧!”
毛泽东他们选择了一个安置有石凳石桌的亭子,挤坐在石凳上。
在这里,他们谈了要加强会友联系,谈了要在会友之间建立一种新型关系,谈了吸收新会员的条件,谈了……
现在中共一大会址内陈列着一幅照片,是1920年毛泽东送湖南学生赴法国勤工俭学的合影留念照片,这个地点就是半淞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