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信息要闻

新闻动态

  • 中兴通讯党委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嘉兴二期)中兴通讯党委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嘉兴二期)
  •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西安公司主题教育实地研学培训班中铁电气化局集团西安公司主题教育实地研学培训班
  • 上海民航“学思贱悟新思想,凝心铸魂强根基,踔厉奋发新征程”主题活动上海民航“学思贱悟新思想,凝心铸魂强根基,踔厉奋发新征程”主题活动
  • 河北某单位团委2023年度团青专题培训班河北某单位团委2023年度团青专题培训班

联系我们

红色教育的课堂 · 思想锻炼的熔炉

联系人:叶主任

电 话:18079690009

Q Q:645260548

邮 箱:645260548@qq.com

地 址:上海市奉贤区望园路1698弄31号22幢4层4187室

上海:牢记重托担使命,奋楫再创新传奇

文章来源:文汇报  浏览次 2019-11-02 00:00:00

2018年11月6日至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总书记在上海考察。这是2018年11月6日下午,总书记在张江科学城展示厅考察时,同在场的科技工作者亲切交谈。

  2019年秋天的上海,不经意间又多了几个“名称”。

  11月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推进大会召开,在这项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举措中,上海被视作“龙头”。

  11月5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拉开大幕。这个再度明确为中国重大主场外交,并宣示中国坚定对外开放态度的大平台,让上海成了一个云集世界宾朋的“会客厅”。

  不同的名称,不同的比方,道出的是对这座城市的期许。在其背后,人们更看重的,是中国最大的中心城市的使命与担当,是这座具有光荣传统、承载厚重期望、体现国家形象的城市创造的新的传奇。

  这是一个特别的秋天。一年前,总书记总书记来沪出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并考察上海。整整4天里,总书记向全世界推介了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也向全世界宣布了赋予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他还对这座自己曾工作过的城市提出了新期许――更好为全国改革发展大局服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深化社会治理创新,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

  对这座城市而言,总书记的上海之行,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明确定位、赋予使命、勾画蓝图,上海的一年奋斗,由此展开。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曾多次表示,上海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的就是把总书记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作为上海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不仅要把总书记提出的各项任务要求落到实处,还要用总书记重要讲话中蕴含的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去分析问题、把握问题、解决问题。

  这一年间,上海隆重庆祝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上海解放70周年。稍早时候,这座靠改革开放而成就的城市,还庆祝了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年,机遇在前,形势催人,也不乏考验。改革、创新、发展、治理,有很多大事要做,也有很多难题待解。

  上海在许多场合回望自己的成长史,反复体悟着城市同国家的命运与共;上海也时时刻刻审视自身的新使命,不断明确应有的站位、担当、方法,不断提振精气神。

  找准“基点”

  每年年终,上海市委总要开一次全会,总结一年工作,部署来年开局。

  2018年12月底召开的十一届市委六次全会,目光放得更远。

  此时,是在总书记总书记考察上海一个多月后。上海市委不仅为2019年工作定下了“总体要求”,还为今后一个时期量身定制了一份文件――《关于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谱写新时代上海改革发展新篇章的意见》。

  数千字的文本中,新时代的上海为自己定下“座右铭”。

  “要把上海未来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思考和谋划”――《意见》明确,这“四个放在”,应当成为“上海各项工作的基点”。

  对上海来说,这不是新观念,也不是新提法。2007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总书记,就为这座城市确定了“四个放在”的坐标,并再三强调,上海发展“绝不可能独善其身,也绝不可以独惠其身”。

  11年后,总书记总书记再寄重托:“上海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做好上海工作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在服务全国中发展上海”。

  “跳出上海看上海,立足全局看上海,在服务全国中发展上海”,成为上海的一个重要方法论。而观察上海这个“中心城市”,最重要的一个视角,正是看其在全国大局中发挥的作用。

  李强多次同上海干部分享自己的感触:上海从来不是靠“自娱自乐”发展的,门开得越大,服务全国的意识越强,自身的发展才会越快。上海之所以被称为“大上海”,之所以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就在于上海能够为全国服务,为全国作贡献。

  这一年,许多上海干部进一步体悟“对标”二字的深意――各项工作,要时时对标总书记总书记赋予上海发展的新的历史使命、战略定位,对标中央交给上海的重大改革试点和国家战略任务,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逐一梳理清单,逐项落实举措。

  这一年,上海几乎每周都会接待全国各地的党政代表团。与此同时,上海干部也常常带着课题走出去,既是向兄弟省市“取经”,也是共商合作。无论是面对长三角的近邻,还是遥远的对口支援地区,上海反复表达的意思,是同各地“在更好服务国家战略中加快发展、携手共进”。

  这并不是客套话。上海愈加懂得,主动对外合作――哪怕自己多一些付出――会打开更大的空间,创造更大的机会。这也是“中心城市”之为“中心”的本意。市领导也一再强调这样的格局与胸怀。如长三角一体化,不断明确的一个观念是,一体化绝不是“人家借用我们的资源”。恰恰相反,上海作为“龙头”,完全应当主动靠前,同兄弟省市们共谋“1+3>4”的大文章。

  而更耐人寻味的,是一种志气和自觉。

  置身全局,是要带动大局。很多事,上海就是要先行担当、先行探路。

  细微到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的率先推进,宏大至三项新的重大任务的突破攻坚,这一年的许多事,都是上海需要担起的厚重使命。

  它们或是要为全国探一条新路、创造一个样板,或是要帮助各地借助上海的平台、网络、通道更好利用国内外市场资源、参与全球价值分配,又或是在更高的起点上构筑新平台、代表国家更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甚至是从一个特殊的切口去诠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

  无论宏大还是细微,担使命的过程,总是要付出大量心血、迎接不同程度的挑战,何况是在一个不确定性增多、风险挑战加剧的环境里。

  但人们牢记着总书记总书记的期许:上海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难啃的骨头,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国家将战略任务交予上海,是信任,也是重托。很多人还常常念叨一句话:关键时刻,舍我其谁!

  而对上海来说,担起使命,服务全国,本身也是自身发展历史性的机遇。

  突破“极点”

  “我们真的是有事好干。”

  当三项新的重大任务由总书记总书记交到上海手中时,人们先是感到兴奋,随即而来的则是不小的压力。当然,压力,很快也转为动力。

  三项新的重大任务,都不是一般的任务。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并非简单的空间扩大;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并非简单增加一个资本市场里的板块;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亦需要有深层次的突破和提升。

  一条逐渐明晰的共识是,三项新的重大任务,都“承载着国家战略,凝聚着国家意志”。同时,它们“重塑了上海发展的空间,引领着上海发展的未来”。

  上海将它们视作新时代发展的“战略支撑”,视作应对当前复杂形势、赢得未来战略优势的关键所在,也视作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契机。因为重要,围绕它们的一切举措,都有“抢占发展先机”的紧凑步伐;所有的改革、创新和探索,都在全力寻找那些“能让人为之一振的东西”。

  11月初,上海西面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雏形初现,而东南角的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已经度过热火朝天的“双满月”。一东一西,构成“对内对外开放的两个扇面”。上海对它们的期许是:两翼齐飞。

  8月20日,“东翼”先一步起势。一场不到一刻钟的揭牌仪式,临港新片区开笔书写新的历史。

  在中美经贸摩擦一波三折的外部环境中诞生,临港新片区承载的期许不言而喻――它不光是“新时代上海发展的一张‘王牌’”,这是必须突破的“极点”;它还是代表中国和世界对话,身上烙印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

  没有时间留给它盘旋升空,“直插云霄”是必然的战术选择。

  新片区揭牌10天后,震动市场的“临港50条”问世。涵盖人才、税收、住房、土地规划、产业集聚在内的50条新政,给临港的“一飞冲天”加足了燃料。政策发布后的首个工作日,临港行政服务中心的电话被咨询者打爆。宽阔的临港大道,破天荒地堵起了车。

  要建成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制度供给是重中之重。这不光是改革力度、速度的问题,更要号准经脉、找准要害。

  临港最近一轮推出的“促进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和集聚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航空航天四大重点产业的若干支持措施”,重点关注产业发展中“卡脖子”的领域和受制于人的关键技术,力求成为政策高地。市场反馈:56条,条条是干货,对建设开放型产业体系颇有裨益。

  而在西翼,“高地”二字,被反复强调。从4月到10月,不断推进中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被明确为“改革开放新高地、生态价值新高地、创新经济新高地、人居品质新高地”。

  做高地,除了意味着在一定范围内的领先,更要示范牵引。这又是一场制度的“开荒”――在不改变行政区划的条件下打破原有的行政区隔,探索出突破传统体制的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新机制。

  过去一年,许多无先例可循的实践值得圈点。长三角跨省医保结算,没有现成的“教科书”,却从烧“一壶水”开始,逐渐让“一池水”沸腾起来;在加快打通省际断头路基础上,长三角更进一步,从民生出发,开展毗邻地区公交客运衔接线路等试点;在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同打造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网”上,大科学装置和设施有23个,价值3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学仪器已经有26000多台……

  三省一市形成共识,就是要拧成一股绳,探索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制度”,推动重大改革举措突破集成,进而拥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能量和气势,成为配置全球资源的亚太门户,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在这样的视野下,无论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还是苏浙皖的“各扬其长”,有一个重要的方法论:最紧迫的不是简单的各自补短板,而是要贡献自己的长板,拉长自己的长板,重新组成一个更大的木桶来盛更多的水。

  这是今年5月又一次三省一市主要领导聚首时提出的观点。上海所能贡献的最显著长板,就是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而“科创板”就是其中的功能之一。

  今年6月13日开板至今,科创企业跃跃欲试。先期登陆科创板的28家企业所公布的半年报,更是揭示了这一新兴板块的含金量。

  截至目前,在科创板已受理企业中,长三角企业占据了四成;在科创板已上市企业中,长三角企业更是接近半数。

  更深层次的改革创新在于,人们逐渐习惯于在科创板公开透明的制度中摸清企业经营状况,习惯于在无涨跌幅限制的交易日作出理性选择,习惯于在融资融券制度下进行多空博弈。它将撬动一场深度的变革,并在很大程度上,为上海的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之间架起一座桥。

  这座桥,也是一个缩影――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之间不乏内在关联,相互交融会释放更大的能量;而在各自层面上,奋力突破“极点”所创造的可能性,也将是空前的。

  聚焦“重点”

  今年大半年里,一群来自上汽集团的年轻工程师租住在东海大桥桥脚下。面对海量的测试数据和无数技术难题,忙到睁不开眼时,他们常常想起总书记总书记去年对洋山港建设的嘱托:“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

  11月,上港集团、上汽集团、中国移动合力打造的上海洋山深水港智能重卡示范运营项目就将实现智能转运。这将是全球首次实现“5G+自动驾驶重卡”的商业化落地,将助力洋山港加快建设成为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智能港口。

  今年前三季度,上海港集装箱吞吐规模继续位居全球第一,东方大港保持了规模速度,但更追求发展质量。从2017年底投运的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到如今的智能重卡全程无人驾驶,上海通过全球领先的创新策源,为国际航运中心效率质变注入新动力。

  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过去一年里,上海各行各业的奋斗者主动探索变革、拥抱变革。变革的力量,成为攻坚克难、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挑战的支撑力,也成为引领增长,率先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牵引力。

  去年至今,外部环境压力加大,上海感受到的外部冲击影响尤为明显。今年前三季度,上海经济增长重回“6速”,在3万亿元经济总量的新台阶上,经济运行仍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提质。

  “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如何不确定,我们稳增长的目标不变,我们自身发展的稳定性不变。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有信心完成今年全年的经济增长目标。”10月20日,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在第31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新闻发布会上说。

  上海经济之稳健,是因为“发展”被作为第一要务反复强调,也因为“密度”成了一大热词。经济密度上升,显著提升了上海当前经济增长的含金量,增强了上海经济对抗压力的韧性,提升了上海持续增长的潜在增长率。

  “寸土寸金”,过去指的是城市CBD土地的高价格,如今在上海,更意味着高价值和高产出。

  从静安寺到陆家嘴,从东边的“新片区”到西边的“示范区”,这一年,提高城市经济密度、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成为上海全市上下的发展共识。从规划理念,到现实行动,上海正聚焦价值链高端环节,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打开一个又一个高质量的发展新扇面。

  数字背后印证了上海的发展质量:能耗下来了,全市单位GDP能耗8年下降近一半;效益上来了,全市工业园区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值5年提高10亿元。

  更高浓度的集聚,带来更强能级的辐射――这是上海格外看重的“功能”。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上海已经连续两年位居前五位,且和前四位差距不断缩小。目前,上海已经建立了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集聚了一大批中外资金融机构,成为了中国大陆金融对外开放的最前沿,金融改革创新的先行区,以及国内金融发展环境最佳的地区之一。

  今天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不但吸引更多的外资机构来到上海,还在通过与世界无缝对接,全面增强全球高端资源配置能力。在英国伦敦,可以买到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证券;在日本东京,可以投资上海证券市场的指数;在全球大多数地方,人们都可以交易“上海油”和“上海金”……得益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这些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金融产品、机制和价格,正在让全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来自上海的金融强音。

  而在产业领域,上海也有自己的重心。

  今年以来,上海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全力振兴实体经济,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为产业体系升级换代构建新基础。

  今年一季度开始,上海生物医药行业产值规模首次超过精品钢材制造,成为上海产业体系转型升级的一个新标志。前三季度,上海工业投资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带动下,延续两位数增势。

  它们的抓手正是创新。五年前,总书记总书记点名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一年前,总书记对上海的嘱托之一,就是要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去年全年,上海R&D投入首次超过GDP占比的4%。今年以来,中国芯、创新药、智能造、未来车、蓝天梦等先进制造业不断壮大,创新策源,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搭乘有轨电车进入张江科学城,科学装置、创新项目和科学家们构成创新之城的画卷:集电港、汇智湖、人工智能岛,甚至地下30米处,还有绵延3.1公里的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设备;今年年中,一台上海联影医疗研制的PET-CT设备远涉重洋,冲破关税壁垒,在美国得州一家医院里完成安装,开始为当地病患服务;10月底,在上海制造的ARJ21新支线飞机由哈尔滨飞往符拉迪沃斯托克,正式开通国产喷气式客机的第一条国际航线……

  上海深知,以创新为第一动力,纵使关山万里,也能度之若飞。

  转动“支点”

  “我在其他地方没有看到过这样快速的发展,中国就是未来,未来是非常令人激动的。”今年9月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特斯拉汽车创始人马斯克再次来到上海。

  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为“上海速度”和“中国速度”点赞。不到一年间,他的特斯拉超级工厂开到上海,从审批到开工,过程之快,创下了多个纪录,令他赞叹不已。

  而感叹“上海速度”的,不止马斯克一人。

  30年前,瑞典人、罗氏制药中国区前总经理威廉·凯乐来到张江,看着一望无际的农田,无法想象“这里将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30年后,罗氏现任全球首席执行官施万来到张江,见证斥资8.4亿元投建的罗氏上海创新中心落成,也见证了再次吹响改革开放新号角的浦东,涌动起堪比当年的奋斗热潮。

  今年5月,上海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浦东新区工作,并审议通过了《关于支持浦东新区改革开放再出发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制度创新、经济发展、政府治理、绿色生态4个维度提出,在浦东推进“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开拓性创新”。

  从乡村到开发区,从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浦东开发开放的29年来,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上海现代化建设的冷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今天,即将三十而立的浦东站到了新起点上,再出发,依然是“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

  “何以解忧,惟有改革”,这是曾在上海街头巷尾深入人心的一句流行语。今天,面对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面对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面对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的种种新问题,改革依然是撬动发展的支点。

  率先开出全国第一张投资管理领域负面清单,率先打造“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品牌……今年在全国复制推广的36条创新改革举措中,“上海经验”占到了1/4。

  去年11月,上海在全国率先发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27条意见”,针对民营企业遇到的实际难题,以改革为企业出实招,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主政者有过承诺:上海要以更大的胸襟、视野和气魄,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让企业感到公平、公正、可预期、有信心。

  今年以来,上海经济在压力下平稳运行,持续活跃的民营经济发挥重要作用。前三季度,上海全市日均新设企业1429户,同比增长7.4%,民营企业继续成为上海经济新生力量的主力。

  与此同时,作为中央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举措,上海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已经正式启动。上海已形成20余个改革项目的具体操作方案,涉及国资布局、产业整合、企业分类、整体上市、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等领域。

  而更多的改革攻坚,瞄准了市场的需求,亦面向世界前沿。

  今年10月,世界银行发布最新一期营商环境报告,以上海和北京作为测评样本的中国营商环境排名大幅上升15位,跃居全球31名。

  一年前,“办理建筑许可”曾是上海营商环境排名落后、改革最困难的“减分项”。一年里,上海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再造,改革内容甚至还超出了世行评分范围,最终推动中国营商环境在该领域第一次得到15分的满分。

  “对标世界顶尖”,是上海做事的方针。这是一种自我加压,也是一种基本身位。作为一个面朝太平洋的窗口,这座城市最重要的气质和优势,是开放。

  面向全球、置身全球、集聚全球、辐射全球,是这座城市一直以来的成功之道。全球化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参照系,亦构筑了上海看待许多问题的一个基本坐标。在当前,这具有格外特别的意义。

  这一年,上海加快探索新的开放规则,持续放宽市场准入,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上海也努力构建着一个又一个功能性的开放平台,包括即将到来的进博会――这一年,全市上下正沿着“越办越好”的目标,进一步落实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并充分发挥进博会带来的溢出效应。

  为了进一步放大溢出带动效应,上海已经制定了七大方面、50条举措。上海正加快建设虹桥进口商品保税展示交易中心等功能性平台,致力于打造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进出口商品集散地;通过落实常年保税展示交易、展品销售税收优惠等措施,进博会将帮助更多优质商品、服务和技术进入中国。

  开放倒逼改革,改革推进开放。当“开放”在全球范围内遭遇不确定和犹疑的时候,上海恰恰要强调对这两个字的坚定信念。它不仅是发展策略,更是一种深层次的品格和特质,甚至是一种必须坚守的价值观。

  瞄准“痛点”

  上海这一年,还开过几场特别的会。

  3月,教育大会。“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悉数出席,这样主题的全市大会,许多年没开过了。

  5月,养老服务工作现场推进会。仅仅聚焦一个专项议题,用高规格、大规模、“调研+现场会”的组合,也不多见。

  9月,托幼工作现场推进会。依旧保持着5月养老服务工作现场推进会的规模与规格。

  开什么会,怎么开,背后往往有学问。2019年的上海,解决民生关切的问题,被提到了相当的高度。

  年初的上海两会上,“老、小、旧、远”成了热议的关键词。老,就是养老服务;小,就是幼儿托育;旧,是旧区改造;远,是乡村振兴。合在一起,就是上海全方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发力方向,为上述那些富有深意的会议埋下伏笔。

  最大的动作围绕“旧”展开。在此前多次实地调研旧改的基础上,今年第一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市委书记李强以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为选题,深入外滩街道宝兴里开展调研,形成旧改调研成果。9月重访宝兴里,李强再度强调,要“紧紧扭住制约旧改的瓶颈问题,一个一个抓紧解决”。

  人人皆知“老、小、旧、远”四个问题中,“旧”是老大难。其关乎民生,亦关乎城市空间的再塑与发展动能。从最难处切入,恰恰表明上海的态度:“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

  “市区联手、政企合作、以区为主”的新模式,在旧改常年面临融资难、土地成本收益倒挂的局面下找到突破口。6月,首批新模式下的旧改征收项目之一静安区洪南山宅地块集中签约。12小时内居民签约率突破97%,创造了上海大型旧改地块征收签约新纪录,也证明了这一创新举措的切实有效。

  推进旧改,归根结底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上海干部被一再提醒:“如果住在这些房子里的,是我们的父母、兄妹呢?”今年上海旧区改造明显提速。预计到年底可完成55万平方米,2.9万户居民告别老房,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再往深了想,只要“‘心’用到了、‘脑’用活了、‘力’用足了”,什么样的民生问题找不到答案?

  换个角度看问题,民生难题,也是发展机遇。政府的眼光、手势稍有调整,往往会开辟新局面。如养老,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保障,也可以是一项经济工作,“引导、培育好了,可能就是下一个站在十万亿级风口上的产业”;托幼,在托底之余,政府也支持企事业单位在自有场地举办托育机构,开始从“主导者”转变为各方力量的引导者、平衡者。

  观察乡村,亦有相似的视角。庞大的远郊乡村,面临人口、土地、产业结构“老化”的现实问题。但如若将其置于城市整体发展的大格局下,重新看待它的定位和功能,就会发现“远”字背后的潜在机遇――它不只是需要统筹协调的民生重负,更是充满机遇的一张白纸,是弥补城市功能不足的创新泉眼,“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独特价值”。

  几个月前,浦东新区张江镇新丰村一栋三层小楼,住进了十几位来自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的年轻员工。镇里通过租赁一批农民闲置的宅基地房屋,打造成乡村人才公寓,既解决人才居住问题,又弥合了城乡二元对立。这样的乡村振兴,无疑是与城市发展有机结合的。而类似的探索,正在沪郊大地上多点开花。

  “老、小、旧、远”,表面上是四个问题,实则是一个问题――上海要通过它们,提出中国特色超大城市的治理方案。当下任何复杂的、难解的情状,在寻求精细化治理的过程中,都必然指向科学化、法制化、智能化的城市运行机制。

  今年国庆的外滩,就提供了一个高度复杂的城市运行试验场。22万市民游客在10月2日18时50分同时驻足外滩,刷新外滩瞬时客流纪录。但就在50分钟前,公安部门已果断暂停中山东一路机动车通行,形成一条临时“步行街”供游客通行。得益于上海正在推进的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交警能根据大客流监测系统的精准实时数据,即时调整措施,在守住安全底线的同时,最大限度保障市民的利益。

  而今,海量的数据仍在时刻汇入这张“网”,为城市运行管理和应急处置提供支撑。未来,更大的意义将随着共享的实现展示出来――公安、住建、交通、应急管理、水务等部门的信息系统打通后,城市管理的难点、痛点、风险点,都将被实时动态感知、智能分析预判,在同一个“城市大脑”的高速运算下,得出更高效协同的处理结果。

  这是科学化解决上海这座超大城市运行的合理路径,从本质上说,也是一座高品质城市所需要的高效能。

  重温“原点”

  上海的很多方面都需要效能――发展要效能,治理要效能,党建也要效能。

  “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是总书记总书记始终对上海念兹在兹的问题。上海也深谙,作为党的诞生地,党的建设更要走在前列。

  在不断提升“质量和水平”的语境下,党建不是虚的,而是高度务实。陆家嘴金融城的白领青年就有体会。在总书记总书记去过的上海中心大厦22层,陆家嘴金融城党建服务中心不仅让他们过上了“组织生活”,还帮助解决了吃饭难、出行难、看病难、社交难。而在东海之滨的小洋山岛,上万名职工也得益于沪浙两地党组织的联手破题,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家门口”医疗站。

  还有老旧住房加装电梯、垃圾分类等等“琐事”,背后往往都有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身影。而对上海广大党员干部们来说,这一年的大事小事里,有一颗需要不断回望的“初心”。

  今年6月上旬,上海的党员干部们收到了四道特殊的“考题”:如何始终保持创业初期的那股激情,在新的伟大时代创造新的发展传奇?如何继续走在全国改革开放最前列,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如何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打造出长期可持续、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如何让工作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更幸福,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

  发出提问,是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启动伊始。四个问句,很快被媒体总结为“初心四问”。它们问及了上海的发展方向,更问及了每一名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和责任担当。

  “初心四问”发出不久,上海市委又开了一次全会。会上审议通过的《中共上海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奋力担当新时代新使命的若干意见》,让许多干部感到“很提气”。

  “提气”,是因为其中讲出了不少干部心里话,也回应了许多人的痛点。基层反映的泛滥的“痕迹主义”、过度的督查检查,以及上下级间的“责任甩锅”“问责走样”,就被明确叫停;干部选拔中过于讲条件、论“台阶”,甚至唯年龄、资历、学历、专业等因素的倾向,也被要求杜绝。

  市委领导还特地强调,党员干部“不是活在真空里的,也有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要用组织的关爱,调动干部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通过行之有效的改革,坚定为干事者撑腰,绝不给基层干部添堵。

  种种话语里,人们读到了一种导向:在上海,“谁有本事谁来,谁有潜力谁干,谁先成才谁先上,让干得出色、干出成绩的干部有舞台、有前途、有奔头”。

  而对上海的干部们来说,面对眼前的舞台,需要拿出更不一般的状态――根据总书记总书记的期许,他们应当“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党的初心的始发地”。几个月来,许多人再次踏访中共一大、二大会址和四大纪念馆,回到“原点”,回望初心。这不只是为了“回头看”,更是“向前看”。只要意识到上海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任务,上海的党员干部们就会意识到自己应有的作为――不能天高云淡、无牵无挂,而要用心用情、念兹在兹;不能慢腾腾、笃悠悠,而要只争朝夕、雷厉风行;不能热一阵冷一阵,而要坚韧不拔、永葆激情。

  “今天的上海依然要保持热火朝天、只争朝夕的创业氛围,依然要点燃灯火通明、挑灯夜战的创业之光,依然要追寻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的创业足迹。”李强在市委全会上说。几天后,他再度强调,上海干部需要在“平常时期看得出、关键时候站得出、危难时刻豁得出”。

  在许多细节里,人们看到了这种状态。8月,媒体记者从刚挂牌的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办公楼4楼走到食堂,无意中“瞄”到一个领导干部办公室角落里的7箱方便面。“临港人”解释说,开会、加班,压缩一点吃饭时间太正常了,囤点方便面,以备不时之需。

  有不少地区干部,已经习惯了两种办公方式。一种是“站立式办公”――有企业受限于生产空间太小,区领导调研中了解情况,立刻召集相关人员站在现场谈,半小时就敲定了解决方案;另一种是“高铁会议”――每次赴外地招商的高铁上,区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总是在车厢里坐下就谈,复盘企业特点,梳理企业需求……

  一年间,许多人留下了新的故事,也留下了新的感悟。“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用后天去谋划明天,因为明天就是今天”……这不是心灵鸡汤,却是上海干部们真切的奋斗体悟。

  新中国70华诞前,上海发出一句感慨:“我们要从新中国70年不平凡的历程中,要从这座城市的红色基因和革命传统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激荡前行的力量,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奋力创造新时代上海发展的新传奇,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增添新的光彩。”

  对整座城市来说,新的奋斗历程,或许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