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信息要闻

新闻动态

  • 中兴通讯党委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嘉兴二期)中兴通讯党委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嘉兴二期)
  •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西安公司主题教育实地研学培训班中铁电气化局集团西安公司主题教育实地研学培训班
  • 上海民航“学思贱悟新思想,凝心铸魂强根基,踔厉奋发新征程”主题活动上海民航“学思贱悟新思想,凝心铸魂强根基,踔厉奋发新征程”主题活动
  • 河北某单位团委2023年度团青专题培训班河北某单位团委2023年度团青专题培训班

联系我们

红色教育的课堂 · 思想锻炼的熔炉

联系人:叶主任

电 话:18079690009

Q Q:645260548

邮 箱:645260548@qq.com

地 址:上海市奉贤区望园路1698弄31号22幢4层4187室

巴金诞辰115周年,他与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曹禺等往来手札亮相上海

文章来源:文汇报  浏览次 2019-11-26 00:00:00

  昨天(11月25日)是巴金先生诞辰115周年纪念日。尽管上海气温骤降,但“温暖的友情――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现场暖流涌动。手札展集中展出了巴金与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曹禺、叶圣陶、冰心、沈从文等40余位友人及其家属的往来手札,其中大部分属于首次展出。涉及内容则包括创作编译、人际交往、社会活动等方方面面。这些友人、作家均在上海工作或生活过,通过手札不仅透露出家长里短生活琐事的细节,也能一窥上海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圈的鲜活现场。

  “当巴金先生写下那一封一封信札时,他是写给远方的朋友,但隔着长长短短的时间,我们大家也都是收信的人。”专程来沪的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表示,“从那些擦亮心灵的信里,我们读出了深情厚谊,读出了风骨和信念。在历史和时代的洪流中,巴老始终是一盏明亮的灯,守护着爱、正直、真实、奉献等美好的价值。”

  距离展览所在的徐汇艺术馆不远,武康路113号的巴金故居前院,一座巴金先生的铜像同期揭幕――高2.23米,面向主楼,含笑背手,踱步沉思,如同老人家生前在院子里散步,思考着如何“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

  小事背后的真情流露:老舍“请吃烤鸭”,叶圣陶作诗还礼

  巴金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文学巨匠之一,为纪念他和朋友们走过的岁月,展览从最早的1936年2月4日鲁迅致巴金书信起,展出手札时间跨度近60年。展览以巴金及其友人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部分手札为主,与作家简介、交往照片、赠书、赠物、相互评说的文字等有机结合,多来自作家本人的一手史料。

  手札中有真情流露,有思想交锋,纸上传递的是作家群体对艺术与精神的体悟;封封信件更是文化的绵延,将中国文人交往的传统生生不息地实践在笔端。

  比如,巴金青年时代就敬仰鲁迅,1933年开始与其直接交往,鲁迅曾评价:“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展出的此信写于1936年2月4日,是鲁迅退还他所编的《死魂灵一百图》校样时与巴金讨论编辑事务的信,信中写道:“巴金先生:校样已看迄,其中改动之处还不少,改正后请再给我看一看。”

  上世纪50年代初,每逢到北京,老舍都要请巴金去吃“小馆儿”,展出的便条正是老舍等人在1950年6月全国政协会议期间的邀约:“巴金兄,明天中午在全聚德请您吃烤鸭。”

  巴金第一部小说《灭亡》经叶圣陶之手发表,由此踏入文坛,他一直视叶圣陶为老师,“他是我的一生的责任编辑”。叶圣陶曾称赞巴金的文章“充满热情”“很是爽利”。两人交往密切,1984年4月12日叶圣陶作诗还礼:“巴金闻我居病房,选赠鲜花烦泰昌。苍兰马蹄莲共囊,插瓶红妆兼素妆。对花感深何日忘?道谢莫表中心藏。”

  展览中类似的信札细节比比皆是――茅盾表达久别的问候:“久不通信,但知近况佳胜,精神焕发,甚佩甚慰。”曹禺真诚致谢:“我想起半个多世纪以来,你对我极深的帮助、友谊。你介绍我入了文艺界,你不断给我似火的热情,我有许多缺点,你总是真诚地指出来。回想许多事,我能有你这样兄长似的朋友,我是幸福的。”冰心曾耐心开导:“巴金老弟:……你已经闯出来了,为什么还总是忧郁?我想这也与萧珊早逝有关,人最怕的是孤独,我以为你应该多接近年轻人,我和你的身世不同,从小就在融乐的家庭空气之中,就学时也一帆风顺,老了仍有许多年轻朋友。……愿你快乐!”

  在策展人、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看来,巴金先生一生重视友情,爱护朋友,也得到朋友们的爱戴。“纸短情长,从通信中,能够看出朋友之间肝胆相照相濡以沫的情谊。岁月流逝,这些书信又是历史的记录,珍贵的文献,让我们窥见历史的背影。”

  质朴文字透露巴金信念:“少抱怨,多做事,少取巧,多吃苦”

  巴金生前曾自白:“我的生命大概不会很长久罢。然而在短促的过去的回顾中却有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使我的生存有一点光彩。这盏灯就是友情。我应该感谢它,因为靠了它我才能够活到现在;而且把旧家庭给我留下的阴影扫除了的也正是它。……我不配做一盏明灯。那么就让我做一块木柴罢。我愿意把我从太阳那里受到的热放散出来,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添一点点温暖。”

  在给友人的信札中,巴金写道:“少抱怨,多做事,少取巧,多吃苦。”看到这里,铁凝感叹,作为巨人的巴金先生,他的伟大正在于他是如此质朴,他是一个劳作的人,他以一个劳动者的信念看待自己、对待世界,诚如他自己所言:“我一生始终保持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正是因此,巴老的生命才如此辽阔,他的人格、他的信念持久地温暖着我们,感召着后来的人们。

  可以说,展览中的信息无不以小见大折射着时代的背景,既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更为文学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实背书。而作为巴金生活创作历史原貌的恢复区、巴金精神传承和弘扬的有生力量,巴金故居向公众开放近八年来,已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超146万人次。在巴金故居举办的专题巡展、讲座、朗读会、互动体验课等活动中,伟人的身影并未远去。

  正如铁凝所说的,上海是一座文学之城。“这里有巴金故居,我还瞻仰了鲁迅墓、左联纪念馆,也欣喜地得知这个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至关重要的城市,这个留下了诸多文学巨匠身影的城市,将会有一座文学的博物馆。我想,人们有很多理由热爱这座城市,但对很多人来说,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理由是:这是鲁迅的城市,是巴金的城市,是文学艺术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