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红色教育的课堂 · 思想锻炼的熔炉
联系人:叶主任
电 话:18079690009
Q Q:645260548
邮 箱:645260548@qq.com
地 址:上海市奉贤区望园路1698弄31号22幢4层4187室
“开国大典”最年长的代表之一,上海文化的“一棵大树”
“张元济是一棵大树。从他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体味到,在社会大变动时代,一个具体的人是如何把握时代的。”在上海文史馆为纪念首任馆长张元济而命名的菊生堂里,由张元济之孙张人凤所撰的《张元济研究文集·续编》举办出版座谈会,上海史专家熊月之感慨道。
今年是张元济逝世60周年,对于张元济,学界研究多集中于他在出版领域的成就――他是近代中国出版业的奠基人,毕生从事古籍的搜集、整理、校刊和出版事业。张人凤表示,祖父虽以出版家闻名,但他关注、涉足的领域很广泛,包括教育、科技、图书馆等。以教育为例,他主持的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的《最新教科书》是我国进入近代以来第一套完善、成功的教科书,它直接推动了我国废除科举制度前后新式学校教育的蓬勃发展,在我国教育史上有着里程碑意义。张人凤透露,这套书的编撰过程中还有一个故事――当时的商务印书馆是和日本出版商金港堂合资的,在讨论如何编这套教科书问题时,日方提出采用日本现成的教材,把它翻译成中文,适当加入中国古代故事,并指定此事由张元济操办。经过深入分析研究,张元济并未依顺日方的思路,而是召集一批专家自主编订教科书。
张元济还十分重视教育的普及和公平。在很长一段时间,女子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直到1907年,清政府有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示范学堂章程》。就在这一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初等小学堂用女子教科书》。其中有些课文的内容专为女子设置,比如反对缠足、女子应该自立自强等。另一个例子是,商务印书馆也很重视南洋华侨子弟的教育,上世纪30年代初开始编写南洋版教科书,都能证明张元济主持下的商务印书馆,目光不局限于少数精英,而是更可能地注重教育的普及。
“即便是嫡孙,做研究仍然没有捷径,靠的是勤勉和科学的方法。”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古籍专家陈先行说,在我国近代出版史、商务印书馆馆史和张元济生平、思想及事业研究中,张人凤多年来的文献收集完整性和史实考订准确性,无人出其右。他曾出版《张元济研究文集》,此次“续编”是2007年后的主要研究成果。
陈先行提出,除了出版及教育,张元济为图书馆事业所做的贡献亦不容忽视。早在1904年,张元济便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创立了图书室,1909年定名为涵芬楼,起初是为满足商务印书馆同仁编辑图书时参考所需,到了1926年将其改组为向公众开放的东方图书馆,开馆之日便被时人誉为“上海文化上的伟举”。一·二八事变中,因日军狂轰滥炸,藏书约46.8万册的东方图书馆被毁。张元济哀痛不已,遂又与叶景葵等道同志合者一同发起筹建合众图书馆,带头捐赠了许多珍藏,其中尤以海盐、旧嘉兴府的地方文献最具特色。如今,这些珍贵文献已成为上海图书馆一部分,仍在嘉惠众人。
熊月之提出,张元济在做事、做学问、做人等方面都非常成功,特别是他对时代的敏锐把握和超强的学习能力,值得研究。“他能很好地处理知识分子与出版家的身份,平衡理想与企业的效益。他能适应时代之变,不变的是一生所秉持的道德,中国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会因时间而变化,也不会因时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张元济曾作为特邀代表出席第一次全国政协代表大会,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看了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书中收录的《张元济先生参加开国大典前后》一文,正是这一伟大时刻前后的记述。当时83岁高龄的张元济是年龄最长的代表之一,与知名侨界人士司徒美登同岁,但小了6个月。他经历了旧中国的苦难,对新中国抱有由衷的希望和信心。出席大会时,司徒美登拄了拐杖,但谢绝工作人员搀扶,张元济更是连拐杖都不要,一时传为佳话。《张元济研究文集·续编》为上海文史馆馆员作品系列之一,书中亦收录多幅珍贵历史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