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红色教育的课堂 · 思想锻炼的熔炉
联系人:叶主任
电 话:18079690009
Q Q:645260548
邮 箱:645260548@qq.com
地 址:上海市奉贤区望园路1698弄31号22幢4层4187室
70年前,人生在提篮桥转折
吴承惠,1926年出生,1949年进入上海新闻界,先后在《大报》《亦报》《新民报》《新民晚报》工作。“秦绿枝”是他常用的笔名。
1947年夏天到1949年的夏天,吴承惠每天到提篮桥地区,去银行做一份职员的工作,被父母长辈视为捧牢了“金饭碗”。但其实,吴承惠私底下的另一个爱好,更得他个人喜爱,也在他日后的人生中,成就他一生事业――写东西。他日后还会来提篮桥,却不再是银行职员,而是记者。更多人知道的是他的笔名“秦绿枝”。
到了1949年初,在上海,形势已经相当清楚。共产党要来了。
在上海市银行位于提篮桥的第五办事处里,小职员吴承惠的日常还是一如既往。每天下午三点,银行关门停止营业,内部结账,大家一直要忙到下午五点过后。有一天下午,他一边看账,一边忽然心有所感,叹气着大声说:“将来我大概不会再做这些事,只好去踏三轮车了。”大厅里一起工作的同事听了都笑起来。一位副主任过来说:“将来你可以做的事多了。”
到了5月,一天,银行的小职员们照旧做着手头的账目,做完后,一起聊天。忽然,一位向来打扮很时髦的女同事开口说:“共产党明天就要进城了。”在座的同事都有点惊讶,心想她怎么会知道呢。
事后,吴承惠才知道,这位女同事的丈夫就在解放军的队伍里面。果然,解放军进城几天后,她就和丈夫一起来银行向大家辞行。这位女同事和丈夫一起,穿了黄绿色的军装,一扫平日给大家留下的印象。上海解放当天,一早吴承惠穿上一身灰色呢子的新西装出门。等到了街上,看见有些解放军战士扛着一团电线走来走去,神色和悦。一刹那间,他觉得自己的衣服和街上的情景不太协调。新的时代到来了,自己未来究竟去哪儿,前途在哪里呢?一阵迷茫。
不久,上海市银行被接收,同事大多已被分配,吴承惠留下负责清理工作,更觉惶然。但因为负责清理工作,所以吴承惠到了九江路总行上班。一天,他在路上忽然遇见了老朋友董乐山。后者告诉吴承惠,1949年后的上海新出版了一张小报,叫《大报》,陈蝶衣正在为这份报纸吸收记者。“你有没有兴趣去?”
想到又能做自己喜欢的写稿工作,吴承惠没有多想,立即答应了。时局变化,上海市银行没有了,但小职员吴承惠没有去踏三轮车。上海,也就此多了一位新闻人。
提篮桥
提篮桥,是吴承惠曾就职的上海市银行设第五办事处的地方。这里,是沪东地区重要的商业中心。
资料显示:早在清朝嘉庆年间,本地居民在下海庙附近的下海浦上兴建一桥,名为提篮桥,该地因此得名。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该处被划入上海美租界,由于区内有香火鼎盛的下海庙和通往浦东的轮渡,逐渐成为苏州河以北的主要集市之一。租界当局在此围田造屋,填浜筑路,辟建码头。东百老汇路(今东大名路)、茂海路(今海门路)、汇山路(今霍山路)三路交会处,逐渐成为商业繁荣地段,菜馆茶楼、咖啡酒吧、五金器材、西服及生活服务业等相继兴盛。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启用的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监狱(俗称提篮桥监狱),更使“提篮桥”三个字市民皆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提篮桥地区成为东方绿洲,容纳了来自欧洲的犹太难民居住。犹太人的到来,为此地带来西餐、服装、皮草、五金等商店,也带来酒吧、夜总会、花园等娱乐场所。舟山路、霍山路一带,成为带有欧陆情调的商业街,当时上海新闻报刊称之为“小维也纳”。
当时的上海市银行在市区各重要商业中心设立分行,名为办事处。提篮桥也是其中之一。1947年夏天到1949年的夏天,吴承惠在上海市银行位于提篮桥的办事处找到一份职员工作,被父母长辈视为捧牢了“金饭碗”。
但其实,吴承惠私底下的另一个爱好,更得他个人喜爱,也在他日后的人生中,成就了他的一生事业――写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