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史海回眸
  • 中兴通讯党委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嘉兴二期)中兴通讯党委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嘉兴二期)
  •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西安公司主题教育实地研学培训班中铁电气化局集团西安公司主题教育实地研学培训班
  • 上海民航“学思贱悟新思想,凝心铸魂强根基,踔厉奋发新征程”主题活动上海民航“学思贱悟新思想,凝心铸魂强根基,踔厉奋发新征程”主题活动
  • 河北某单位团委2023年度团青专题培训班河北某单位团委2023年度团青专题培训班

联系我们

红色教育的课堂 · 思想锻炼的熔炉

联系人:叶主任

电 话:18079690009

Q Q:645260548

邮 箱:645260548@qq.com

地 址:上海市奉贤区望园路1698弄31号22幢4层4187室

战争年代毛泽东关心战友健康二三事

文章来源:《中华魂》 浏览次 2019-04-23 00:00:00

  毛泽东是一位大度仁慈的领袖,一直秉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即便工作多么繁忙他都不忘抽空对革命同志们给予关怀,他对带病工作的战友们尤其关心其治愈过程及身体康复情况,并不吝施以具体温暖的关爱和呵护。这些事例仅从如火如荼的战争年代即可信手拈来,感人至深。

  “李治同志不能死!”

  李治将军是与傅连、贺诚齐名的中央红军的三大名医之一。毛泽东与李治认识是在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取得胜利以后。1931年2月的一天,天气晴和,时任红军总前委书记、红一方面军政委的毛泽东在红军总医院院长兼政委贺诚陪同下,去红军医院看望、慰问在此次战斗中负伤的红军指战员。在一间病房里,毛泽东瞧见一位皮肤白皙、个子瘦高、30岁左右的医生正在给一位负伤战士认真检查,毛泽东没有打扰他们,边走边问贺诚:“这位医生好面生,才来不久吧?”贺诚回答:“他到红军医院还不到两月,原是张辉瓒部下的军医,去年打龙岗时被俘虏过来的,正牌医科大学生,医术不错。”

  毛泽东一听来了兴致,马上建议:“早就听说捉到张辉瓒及其一名军医,原来是此君,等下叫他来聊聊。”当李治来到后,毛泽东和气地招呼李治坐下并问哪里人,李治回答是永新县人。毛泽东听后禁不住笑了:“你是永新人,和我爱人贺子珍是老乡,我和你也算得上半个老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呀。”李治见毛泽东这么风趣随和,原来紧张甚至惶恐的情绪一下子消失了大半。他接着问其参加红军前后的情况,李治作了简要的回答。原来李治1899年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一个经营木材的小商人家庭,1924年考入上海南洋医科大学,1928年毕业后在南昌开诊所,前来看病的国民党军官赞赏他的医技,胁迫他到张辉瓒的第十八师任上尉军医。1930年12月,张辉瓒的第十八师“围剿”中央根据地,结果全军覆没,李治也当了俘虏。红军总医院领导得知李治是军医,且医术颇佳,便动员教育他参加红军。李治耳闻目睹白军对苏区老百姓的屠杀、残害,又看到红军受到苏区群众拥护、支持的情景,感觉到红军与白军有根本的不同,经过一番考虑,他决定参加红军。李治参加红军后,被分配到红军总医院任军医。

  毛泽东听完李治的讲述,高兴地说:“弃暗投明好,你这个选择对喽。你现在已参加了红军队伍,不要有任何顾虑,要大胆工作,用自己的医疗技术为红军伤员解除痛苦,让他们早日康复,重返前线。”又侧过身对贺诚说:“你们在政治上要多关心他,帮助他。”贺诚点头。

  从那以后,李治记着毛泽东的话,积极投入治疗工作,深入前线抢救受伤红军战士,挽回了包括红一军团保卫局长罗瑞卿等一大批重伤病员的生命,多次受到上级表彰。1931年6月升任医务主任。他努力学习革命理论,政治水平也不断提高,同年8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1月,担任了红军第一医院院长。几次反“围剿”胜利后,红军队伍壮大了,创办了红军卫生学校,李治担任教育长。

  当时,毛泽东和贺子珍住在瑞金的叶坪村。红军第一医院院址在黄沙村,离叶坪不远。李治常抽空去叶坪看望毛泽东和贺子珍,与贺子珍谈谈家乡的事情,很是融洽。在这期间,毛泽东和贺子珍有些病痛也都是由李治诊治,结下了很深的友谊。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这时李治调任干部休养所医务主任,负责两个干休连的医疗保健工作。一路上他不辞劳苦,尽职尽责工作。1935年3月的一天下午,部队行至贵州的盘县五里排。干休连正在休息,两架敌机飞来轰炸扫射,贺子珍为掩护一受伤的红军团长,全身十几处负伤,昏迷不醒。李治闻讯赶来,急忙令人把她抬到临时救护所,经他仔细检查后立即进行手术,贺子珍暂时脱离了危险。翌日,毛泽东从红军总部急急赶到干休连,见到脸色苍白、气息微微的爱妻,不禁心酸,一行泪水涌出眼眶??身旁的李治向毛泽东详细汇报贺子珍的伤情说:“经过急救处理,目前已脱离生命危险,但伤情仍极为严重。”毛泽东心情十分沉重。因前方战事紧急,他须连夜赶回总指挥部,向干休连连长侯政及毛泽民、钱希均夫妇交待相关事情后,又郑重地对李治说:“李治同志,贺子珍的治疗就全靠你了。”李治深知此时已是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肩上担子比泰山还重,决不能叫他分心。便坚定地说:“主席,你放心去吧,我会尽心尽力的!”在以后的征途上,李治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为贺子珍精心治疗,历经4个月之久,终使她转危为安,身体基本康复。后来,毛泽东见到李治连连握手致谢并夸奖李治医术高明说:“有人称你为‘大金刚’,说你医术高超,有起死回生的法力,你听到过吗?”李治连连摇头:“过奖了,过奖了。”

  李治由于过度劳累和营养极度缺乏,身体十分虚弱,1935年秋在红军到达陕北时病倒了,而且病得不轻,大家为他的病担心。

  毛泽东获悉以后十分重视,立即派红军中的资深医学专家傅连为他治疗,又委托贺子珍带一篮子鸡蛋专程前去看望他,并送给他一张自己写的纸条:“李治同志不能死!毛泽东。”

  李治看着这蕴含深情的纸条,十分感动,热泪盈眶,他对贺子珍说:“请告诉毛主席,李治死不了,我还要给全军将士治病哩!”

  在毛泽东的关爱下和傅连的精心治疗下,李治后来痊愈,继续战斗在医疗战线上。毛泽东题字的这张珍贵纸条,被李治一直珍藏着。

  1955年李治被授予少将军衔。1989年9月,李治将军病逝于北京。

  “重庆买的药已到两盒,送上应用”

  老同盟会员、国民党元老续范亭,是一代爱国名将。1893年11月27日生于山西省崞县(今原平市)西社村。1935年12月26日在南京中山陵前剖腹明志,欲以一死,唤起国人抗日救国。此一爱国壮举,世人钦佩。他在从一个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的过程中,为民族解放顽强不屈、竭诚奋斗,受到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赞誉。在血与火的斗争实践中,毛泽东和续范亭坦诚亲切交往,书信往来不断,每逢时局有了重大变化,毛泽东都要及时写信与续范亭通气。在频繁的来往书信(从1941年7月到1947年3月毛泽东给续范亭写过14封亲笔信函)中,毛泽东与他不仅要探讨、交流时势和战局的发展走向及对策措施,还要不厌其烦细致入微地询问他的病情好坏及具体治疗状况、或提供好的治疗药物和方法??其言切切,其情感人。

  抗战前期,续范亭担任由中国共产党参与领导的“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动总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在共产党、八路军派驻“战动总会”的代表邓小平、程子华、彭雪枫、南汉宸等的鼎力相助下,续范亭倾心致力于推动以山西为中心的第二战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他还先后任山西省保安二区司令、山西陆军(新军)暂编第一师师长、山西新军总指挥,密切配合贺龙、关向应率领的八路军第一二○师,为开创、发展和巩固晋绥边区抗日根据地立下了汗马功劳。

  1939年“秋林会议”结束后,为反顽斗争之事,续范亭曾经亲往延安会见毛泽东。这是二人首次相见。他向毛泽东汇报了“秋林会议”的详细情况,反映了阎锡山新近表现的种种反动迹象,毛泽东亲切地和他促膝长谈。这次会见,使他产生了如释重负的快慰,受到极大鼓舞和教育。反顽斗争胜利结束后的1940年初,晋西北行政公署(后改称晋绥边区行政公署)正式成立,续范亭出任行政公署主任,为新政权的巩固和建设,为晋绥边区的建设和发展,殚精竭虑倾注了大量心血。

  漫长恶劣的战争环境和为救国救民大业的过度操劳,使续范亭染上了肺病和肠胃病,且日趋严重,病体难支。

  1941年初,当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得知续范亭的病情加重时,即专门打电报要他到延安去治病。对此,续范亭热泪盈眶,感激不已。

  1941年4月初,当担架抬着续范亭到达延安中共中央所在地杨家岭时,毛泽东和许多中央领导人特地走到山坡上去等候、迎接他。在延安,毛泽东等人对续范亭的病情十分关怀,四处给他寻找药品,经常到医院看望他。对此,续范亭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倍感到了延安就如同回到自己的家里一样。为此,他曾经赋诗聊发感慨:

  延安如故里,诊疗施百般;

  衣食愧饱暖,同志复时看。

  初到延安时,续范亭就住在杨家岭与毛泽东邻近的窑洞里,毛泽东不时来和他亲切交谈,并过问他的医药和治疗情况。当他听续范亭说过去曾用过一种治疗胃病有效的进口新药时,就马上把续范亭的秘书找来,让他开出英文原名,并派人发电报让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设法购买。1941年7月2日,买回新药后,毛泽东立即派人送去,并亲笔写上一封附信给续范亭:

  重庆买的药已到两盒,送上应用,不知是你讲的那种无误否?闻尊体有进步,大家都欢喜。

  续范亭在延安治病期间,毛泽东不是亲自前往探见,便是写信关切询问。

  1941年12月23日,毛泽东在给续范亭的信中写道:

  尊养有起色,大家欢喜。惟不宜急于求愈,不宜即准备行动,我看你的身体至少再休养一年,以为如何?住地以适为主,中央医院如有房子自好,否则即住现处,有林、谢、高、南(即林伯渠、谢觉哉、高岗、南汉震)诸人谈,可愈寂寞。元旦此间有一小晚会,如有兴致可来看看,我派车子接你。

  续范亭在柳树店疗养期间,毛泽东还把冀中人民送他的雁绒,特地转送给续范亭缝被御寒。一次,毛泽东专程到柳树店中国医科大学看望续范亭,一进校门就被同学们邀请到中医大礼堂给大家讲话。当续范亭听到山坡下学校里传出的欢呼声和鼓掌声而得知毛泽东在大礼堂讲话时,急忙扶病从山上走下来聆听。这时大礼堂的人挤得满满的,非常安静。毛泽东正在台上讲话,看见续范亭进来了,便立刻中止了讲话,大步流星地走下讲台,紧紧地同续范亭握手,亲切地询问他的病情。续范亭不胜感激,再三向毛泽东表示谢意,向他说明自己的病情己经好转了。

  毛泽东闻听后点头高兴地笑着,一面指着续范亭,一面对大家说:“如果你们把他的病治好,算你们立了一大功。”礼堂里即刻响起一片亲切的笑声。毛泽东招呼续范亭入座之后,才重新走上讲台继续讲话。

  讲完话后,毛泽东又同续范亭一起走到后山续范亭住的窑洞里,亲切地和他交谈了许久。

  从烽火硝烟、南征北战的革命实践中,续范亭同毛泽东结下了水乳交融的诚挚情谊,同时也深深地领略到了人民领袖的胆略、智慧和人格的魅力,并由此产生了对毛泽东的衷心爱戴和崇敬,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赞颂毛泽东的诗章。最值得一提的是那首发自肺腑、情真意切的《赠毛主席》诗:

  领袖群伦不自高,

  静如处子动英豪。

  先生品质难为喻,

  万古云霄一羽毛。

  1946年初,国际友人带来最新药品盘尼西林,毛泽东当即派人分送一部分给续范亭,并且在信中对他说:

  你打过盘尼西林没有?此药虽不治结核菌,但治球菌、螺旋菌有大效,体内此后两类菌如能去掉,则结核孤立,有早愈之可能。

  1947年9月12日,续范亭在吕梁临县都督村病逝。他在弥留之际还不忘致书中共中央,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13日,中共中央接受续范亭的请求,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9月18日,在临县都督村举行了隆重葬礼。毛泽东十分悲痛,专门发去唁电,题写挽联:

  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

  “你的病情我一直挂记在心”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浩(即林育英)任政训处主任(后改为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与师长刘伯承一道,率领八路军一二九师奔赴华北抗日前线奋勇杀敌。

  张浩在一二九师工作到1937年年底,因脑伤时常发作,不得不带着健脑器坚持工作。后来,他坚持不住,经常晕倒在工作岗位上。刘伯承见张浩难以坚持正常工作,特地向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报告了张浩的严重病情,建议中央将张浩调回延安治疗,并另派一位政委到一二九师。毛泽东接电后,当即与张闻天等人商量,决定调张浩回延安,由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接替一二九师政委一职。

  1938年2月底,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张浩从前线返回延安后,一直一边养病一边坚持工作,但是他的病久治不愈,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迹象,引起延安各界的关切。

  对于张浩的病,中共中央十分关心,尤其是毛泽东更为挂念。20世纪20年代初,毛泽东就与张浩相识,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特别是在毛泽东与张国焘于长征途中发生分歧后,张国焘仗着人多势大,另立中央时,张浩以共产国际代表的名义,使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阴谋难以得逞,对此重大贡献,毛泽东和党中央是十分清楚的。

  一天,朱德到毛泽东的办公室商量工作时,毛泽东对他说:“林育英同志的病很重,延安中央医院想了不少办法,因这里的条件有限,仍难治好。前不久,我去看了一下,见林育英病成那个样子,我心里很难过。”

  朱德说:“很多同志与我谈过这件事,并要求中央再想些办法帮他治疗一下。”

  毛泽东说:“我看是不是与苏共中央联系一下,请求他们派一架专机将林育英接到苏联去治疗一个时期。”

  “这个办法可以。”朱德极力赞成说,“而且也只有采取这样的办法,才能治好他的病。”

  在毛泽东的亲自过问安排下,中共中央有关单位迅速与苏共中央取得了联系。不久,苏联派来的专机就降落在延安机场。

  对党中央请求苏联派专机接张浩到苏联治病的经过,张浩事前并不知道。苏联飞机来了,别人才告诉他,是专门来接他去苏联治病的。知道消息的他先是惊讶,感激党中央和苏共的关心,但仔细思考后,他决定不去。张浩认为,他的病难以治好,没有必要去苏联。

  在得知张浩不愿意去苏联治病的消息后,中央一些负责人轮番到医院劝他,但他仍不同意去。他说:“我的伤病我心里清楚。这个样子,最好的设备,最好的医生,也治不好的,不要浪费苏联的资金、药品。有很多八路军的伤病员急需治疗,还有一些烈士的后代及其他人要去苏联,让他们去吧。他们的伤病治好了,还可为革命事业继续奋斗。”

  见无法说服张浩,毛泽东和中央其他负责人只好尊重他的意愿。考虑到飞机已经来了,不能空飞回去,于是党中央用这架专机将延安的其他伤病员和一些烈士子女送去苏联。

  在延安养病期间,张浩除非病得特别难受时才休息。平时只要身体允许,他就尽可能地出席一些延安举办的活动,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为了治好他的病,毛泽东和党中央想了许多办法。可均因战争时期,延安的医疗条件有限,他因脑溢血而导致的半身不遂始终无法治好,身体越来越弱,并出现其他综合症状,这是由于他过去在敌人的狱中受到酷刑,留下了较为严重的后遗症,致使大脑、心脏及肝病日益恶化。张浩尽管卧床不起却时刻思考着中国革命和党的前途、关心形势的变化。1941年1月16日,“皖南事变”的消息传到延安,许多同志出于对国民党背信弃义的愤怒,要求与国民党决裂。病中的张浩得知这一情况,心里很不平静。他抱病给毛泽东写信,信中说:“目前的主要矛盾是世界法西斯与反法西斯力量之间的矛盾,皖南事变虽然使我党受到很大的损失,但与四一二、马日事变还是有些不同,日本帝国主义未赶出中国,统一战线仍要坚持。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不可能胜利。”

  毛泽东阅读了他的信后,觉得他的意见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同时,为他关心党的事业和民族解放事业的精神所感动,马上给张浩复了信。毛泽东在信中对张浩的病很挂念,特意在信中问起并嘱咐道:

  你病如何,甚以为念,请好生保养为盼!

  之后不久,毛泽东专程来到张浩住处看望他。在张浩的病床前,毛泽东握着他的手说:“育英同志,你的病情我一直挂记在心,我总想来看看你,因为太忙,一直没有来成。今天,我特地抽点时间来看看你。同时,也感谢你对我工作的支持。”

  对于毛泽东给自己的真诚关心,林育英深为感动。他对毛泽东说:“主席,我现在是老病号。你太忙,再不要来了。”

  此后,毛泽东又代表党中央多次来看望张浩,也大大增强了他战胜伤病的信心。

  1941年8月4日,日军飞机轰炸延安,这次轰炸的目标是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领导人。日机在延安城里城外投下许多炸弹,其中一颗炸弹在张浩的窑洞门口爆炸,把窑洞震得天摇地动。爆炸声和冲击波,使本来就有病的张浩的大脑、心脏受到刺激。此后,他的病急剧恶化,被送往延安中央医院抢救。经过延安名医何穆的彻底检查,发现心脏大了3倍,肝脏扩大,还有肺水肿,肾脏亦有毛病。

  毛泽东获悉这么严重的情况后,指示中央医院一定要全力抢救。

  1942年3月6日,张浩病逝。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朱德、任弼时、陈云、林彪、叶剑英等,轮流为张浩守灵。毛泽东亲自为张浩题了挽联:“忠心为国、虽死犹荣”。3月9日,中央公祭张浩。祭礼结束,毛泽东、朱德、任弼时、杨尚昆、徐特立等中央领导人亲自将他的棺柩抬到桃花岭上,为他执绋安葬。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一次给自己的战友抬棺、下葬。之后,毛泽东还为张浩题写了“张浩同志之墓”的墓碑。

  “护士小同志,你要好好照顾关政委”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红二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一二○师,贺龙任师长、关向应任政治委员。8月,关向应参加了中央政治局在洛川召开的扩大会议。9月,关向应、贺龙率领一二○师东渡黄河,挺进山西,点燃了晋西北的抗日烽火。

  关向应在晋绥期间,正确贯彻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线和战略方针,为创建与巩固晋绥抗日根据地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由于长期的戎马征战,废寝忘食、艰苦深入的政治思想工作,关向应积劳成疾,肺、肾等处都出现病灶,身体日渐消瘦,党中央和毛泽东要他回延安治疗。

  在延安治病期间,他以顽强的毅力同病魔作斗争。他说:“我要作最后的挣扎,熬过这个苦痛,我还要为党工作十年二十年,即使身体坏了,不能做军事工作,还可从事别的工作。”

  1945年1月,关向应病情再次加重,一连几次呕吐不停,不能进食,他知道病情很危急了,就对医生说:“告诉我,还能支持多久?我并不怕死,主要是给我一个时间,叫我把事情交代清楚。”几天后,中央领导同志到医院看望他,他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说个没完没了,医生怕加重病情,劝他少说话,但他坚持要把话说完。

  一天,毛泽东从杨家岭走了30多里路来到中央医院看望关向应。那时医药条件及生活条件很困难,关向应病重卧床,身上盖一条毯子。他一见毛主席来了,便想挪起身子来和毛主席说话,毛主席跟他亲切地握过手,就又摁他躺下去,毛泽东则坐在了病床旁边。两个人轻轻愉快地谈起话来。

  忽然门帘掀起,进来一个年轻护士。她一看床边有个人,就不由分说道:“同志,请原谅。医生吩咐过,关政委需要静养,不宜多说话。不经医生批准不能探望。”

  毛主席转过身,笑了笑谦和地说:“啊,对不起,我不知道医生有这个吩咐。我马上就走。”说着,连忙站起来,安慰了关向应同志几句,就走出去了。

  在隔壁护士办公室里,毛主席又碰到了刚才那个护士,便微笑着问:“小同志,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啦?”护士回答说:“人家都叫我小刘,16啦。请坐吧,同志!”

  毛主席仔细地询问了关向应的病情,又亲切地对小刘说:“护士小同志,你要好好照顾关政委。”

  毛主席走了,小刘又到关向应的病房。她一进去,关向应就笑着问道:“小刘,你知道刚才来的是谁?”小护士天真而又认真地说:“不知道。外面有个警卫员,准是一位首长。凡是医生吩咐的我就照办。所以,不管是谁吧,医生叮嘱过,您需要静养,我就不能让他打扰您。”关向应说:“对。可是,你不知道他就是毛主席吧?你把他赶走了。”小刘睁大眼睛喊起来:“啊,毛主席!”

  以后,小刘逢人就讲,毛主席多么严格遵守制度,态度多么和蔼,真是可亲可敬。

  1945年4月24日,关向应的病情再一次恶化,他在弥留之际遗嘱全党:“我谨向党的领袖、党的七次代表大会,谨向同志们紧握告别之手,切望全党同志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奋斗前进,全党全军要紧密地团结在毛泽东同志领导的党中央周围,相信我们的革命事业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1946年7月21日,关向应病逝,年仅42岁。毛泽东主席为关向应题写了“忠心耿耿,为党为国,向应同志不死”的挽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