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红色教育的课堂 · 思想锻炼的熔炉
联系人:叶主任
电 话:18079690009
Q Q:645260548
邮 箱:645260548@qq.com
地 址:上海市奉贤区望园路1698弄31号22幢4层4187室
“演英雄母亲,让我实现了自我超越”
王平近照。不因情失声,不因情废声。在舞台上最能打动观众的不是嚎啕大哭,而是悲伤的隐忍
中国评剧院旦角演员王平,是我国评剧艺术舞台上的新一代领军人物。从艺37年来,她扮演的角色丰富而多变,有穿云裂帛的好嗓子,更有收放自如、细腻传神的演技。此次凭借评剧现代戏《母亲》中邓玉芬这一感人至深的女性形象,王平获得第十六届文华表演奖,这一备受业内专家推崇和戏剧观众喜爱的角色,却曾一度让她“唱不下去”。
回首《母亲》,让王平收获的并不仅仅是奖项和荣誉,更是演唱和表演上的一次提升。“出演‘邓玉芬’这位伟大的抗日母亲,让我实现了一次自我超越。”她说。
不因情失声,不因情废声
评剧历史上并不缺少悲情戏,一出《苦菜花》曾唱得几代戏迷泪水涟涟,但对王平来说,《母亲》的故事和角色是前所未有的“虐心”。剧中,邓玉芬的丈夫和四个儿子在抗战中为国捐躯,而她又为了保全众乡亲和抗日部队而牺牲掉襁褓中的小儿子。王平从邓玉芬的十八九岁演到七十多岁,角色戏份重,全剧两个多小时,几乎没有下场休息的时候。
尤其在“认子”“产子”“失子”“盼团圆”这几个场次里,有几段高难度唱段,考验着戏曲演员技巧、表演、体力等综合水平。作为一名母亲,邓玉芬一直在失去自己的孩子,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直到今天230场演出后,王平仍深陷其中。刚开始进组排练时,王平根本唱不下去。“每次唱到一半就梗住了,声音也发不出来,眼泪哗哗地流。”她不得不跟导演张曼君叫停。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调整,她才慢慢地从过度悲伤的情感中“脱敏”,将这种情感转化为表演的力量。“不因情失声,不因情废声。在舞台上最能打动观众的不是嚎啕大哭,而是悲伤的隐忍。”
结束《母亲》全国巡演后,王平立刻全身心投入了剧院新戏《藏地彩虹》的排练中,这是一部讲述北京援藏事迹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近半年来,王平的工作节奏就是在“一周巡演”“一周排练”中交替,“连双休日都是在排练厅度过的。”
评剧“大青衣”要有“含蓄的激情,内敛的张扬”
王平出生在天津宝坻这个戏曲之乡,这里也是评剧的发源地之一。从12岁入行起,她先后师从筱少舫、杨淑芳、李忆兰、花月仙、谷文月、筱紫玉、孙毓敏等多位著名表演艺术家,深得北京、天津、河北等地不同评剧流派精髓,但一直没有正式归派。直到2013年,她正式拜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派传承人刘萍先生为师,成为白派艺术的第四代传人。
“我一直有着‘大青衣’的梦,而白派青衣的代表剧目格外丰富、风格也特别突出。”除了王平自身坚定的心愿,成为刘萍的弟子也离不开一段机缘巧合的促成。
在评剧界素有“男怕《回杯》,女怕《开店》”的说法,这是因为剧中没有道白,都是唱腔,极显演员功力。2009年,中国评剧院对《马寡妇开店》进行改编复排,并以《良宵》的全新名字让这出老戏重新登上舞台。剧中人物李玉茹的唱腔就以白派为主,重视青年演员培养的中国评剧院,特意请来刘萍为王平指导把关。经过三年多的磨合,王平终于真正地和白派艺术走到了一起,成为第四代传人。
“如果让我来形容白派艺术的特点,那就是‘含蓄的激情,内敛的张扬’。”王平认为,任何流派都是在不断继承中发展的。在艺术的传承与创造中,王平展现出她独特的个性,将评剧舒展大方,酣畅淋漓的声腔艺术与个人高低自如、沉厚深厚的个性风格做了完美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