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史海回眸
  • 中兴通讯党委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嘉兴二期)中兴通讯党委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嘉兴二期)
  •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西安公司主题教育实地研学培训班中铁电气化局集团西安公司主题教育实地研学培训班
  • 上海民航“学思贱悟新思想,凝心铸魂强根基,踔厉奋发新征程”主题活动上海民航“学思贱悟新思想,凝心铸魂强根基,踔厉奋发新征程”主题活动
  • 河北某单位团委2023年度团青专题培训班河北某单位团委2023年度团青专题培训班

联系我们

红色教育的课堂 · 思想锻炼的熔炉

联系人:叶主任

电 话:18079690009

Q Q:645260548

邮 箱:645260548@qq.com

地 址:上海市奉贤区望园路1698弄31号22幢4层4187室

旧书坊无人不知的“朱胡子”

文章来源:文汇报 浏览次 2019-05-13 00:00:00

  

  

  

  1928年北大史学系师生合影,朱希祖(前排左三)时任史学系主任。

  与出版界的巨擘,也是后来上海文史馆的首任馆长张元济先生相比,无论是资历还是知名度,同样是浙江海盐籍的同乡朱希祖(逖先)恐怕都要弱了不少。朱希祖受一般读者的关注度虽不及张元济,但在史学界,朱先生却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师级人物。他17岁就考中了秀才,后考取官费留学日本,于早稻田大学专攻史学专业。归国后历任北京大学、辅仁大学、中山大学及中央大学等多所院校教授。他进北大的时间比蔡元培还早,先是身兼文学和史学两系的主任,陈独秀入北大之后,朱希祖就专任史学系主任。要知道,北京大学于文史哲三门学科一向有着绝对优势的传统,而北大的史学系又是国内成立最早的史学专业。在朱希祖执掌期间,他率先开设中国史学原理等课程,并亲自教授“中国史学概论”,在中国史学史的早期研究方面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朱希祖积极参与文学革命,倡导白话文,反对封建礼教。他虽是科举时代的士子,但因留过洋,所以思想尤为开明,与时俱进。1913年他出席“全国读音统一会”时,就提出“注音字母”草案,此决议一致通过,朱希祖也随之名动京城。1920年他联合北大六教授上书教育部,要求推行新式标点方案也获通过,从而使我们今天读书作文便捷了许多。

  藏书大家,与鲁迅同为章太炎的弟子

  许多人熟悉朱希祖的名字,多是得自介绍章太炎或是鲁迅的文字。确实如此,章太炎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的国学大师,而鲁迅先生则是百年来最具盛名的文学家,关于他们的研究或回忆文章自然是数不胜数,而朱希祖与两位有很大的关联。当年在日本留学时,朱希祖就入章太炎的门下,听太炎先生讲授文字学。一同听课的还有周氏兄弟、龚未生、钱玄同、许寿裳等。所以,鲁迅与朱希祖乃是同门弟子也。

  朱希祖自受业于太炎先生后,一生敬重并追随先生,师生情谊至笃至深。太炎先生对朱希祖也是倍加赞赏,曾于自订年谱中云“逖先博览,能知条理”。1914年夏,章太炎遭袁氏软禁于北京钱粮胡同,宾客往来者必得警厅之许才可得见,弟子中唯朱希祖可出入无阻。

  过去的学者文人都有藏书的癖好,作为史学家的朱希祖,也是一位藏书大家。我们在鲁迅日记中可以看到,他时有与朱希祖一同逛琉璃厂淘旧书的经历。鲁迅有记书帐的爱好,朱希祖也有买书记账的习惯。有一年除夕,他在日记中记道:“阴历除夕,上午八时起,各书店前来索书债,约二十余家,一一付给。”因为他是各家书店的老主顾,买书不用付现,直接赊账,所以店家赶在过年前皆上门来结账了。朱希祖不买田不买地,唯嗜书成癖,数十年节衣缩食,日积月累,至上世纪30年代他的藏书竟达25万册之多,这在个人藏书中已是非常可观的数量了。其中的珍籍善本多达700余种,如宋版《周礼》、明钞宋本《水经注》等,均为海内孤本。这部《水经注》钞本被王国维誉为诸版本中第一,章太炎、王国维二先生先后为此书作跋,胡适之先生也为此书写了考证文章。也正因此书,朱希祖为自己的藏书室以作者郦道元而取名“郦亭”,并请章太炎先生题了“郦亭书室”之匾。

  郦亭藏书在学界的名气很大,《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一书中曾记朱希祖云:“书坊谁不颂朱胡,轶简孤编出毁余。勿吝千金名马至,从知求士例求书。”作者伦哲如在此诗后注云:“海盐朱逖先希祖,购书力最豪,当意者不吝值,尝岁晚携巨金周历书店,左右采掇,悉付以现。又尝愿以值付书店,俟取偿于书。故君所得多佳本,自大图书馆以至私家,无能与君争者。”这诗中的“朱胡”,就是朱希祖,他36岁始因蓄须而成美髯公的雅号。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中说:“在旧书业的人们中间,提起‘朱胡子’来,几乎无人不知,而且有点敬远的神气。因为朱君多收藏古书,对于此道很是精明,听见人说珍本旧钞,便揎袖攘臂,连说‘吾要’,连书业专门的人也有时弄不过他,所以朋友们有时也叫他作‘吾要’……”这些描述,虽难免有些夸张,但形象而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位爱书人遇见好书时的渴求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