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红色教育的课堂 · 思想锻炼的熔炉
联系人:叶主任
电 话:18079690009
Q Q:645260548
邮 箱:645260548@qq.com
地 址:上海市奉贤区望园路1698弄31号22幢4层4187室
建立红军军政学校的黄埔学生
邹琦,1905年生,江西省弋阳县人,1920年加入了方志敏组织的弋阳革命青年社。此后追随方志敏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并于1925年经方志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方志敏介绍邹琦奔赴广州,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第二团第四连学习军事,毕业后进入国民革命军并参加北伐。大革命失败后,邹琦回到赣东北家乡,协助方志敏进行土地革命,成为赣东北红军的创始人之一。
1928年初,中共江西省横峰区委书记方志敏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发动弋横起义。暴动前后,邹琦受命在大溪头创办了培养军队干部的教导大队,并亲率教导大队的部分学员配合程伯谦等人领导的第六路军进攻葛源,获得胜利。
此后,奉方志敏命令,率领部分革命武装,转入磨盘山区,开展游击斗争,并协助方志敏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到1929年,邹琦领导的这支农民武装正式组编为江西红军独立团,邹琦先后任团长、政委。
工农红军自诞生以来,就非常重视军事政治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如在秋收起义后不久,毛泽东率领部队抵达井冈山后,为提高部队的军政素质,就创办了干部培训机构―――工农革命军井冈山教导队,开始了人民军队军校教育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一般来说,初期的红军学校由随营学校改编而来,规模较小,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红军的日益壮大,游击战争时期的简单教导队和随营学校等,已不能完成新的任务。为了培养红军干部人才,各根据地的红军先后开始建立红军学校。
1929年10月25日,经省委同意,中共江西省信江特委建立了工农红军赣东北信江军事政治学校,由邹琦任校长兼大队长,邵式平任政治部主任。校舍非常简朴,只有一个操场,一间课堂,宿舍是和群众共用的民房,墙壁上贴有“努力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优秀的红色指挥员”“学习军事技术,武装我们的手足”“提高政治水平,武装我们的头脑”等标语。军校学员从红军和苏区青年学生中选拔,年龄在17岁至21岁之间,需经组织推荐、文化考试、体格检查方可入学。第一期共招收学员170余人,其中女学员10余人。
邹琦为提高赣东北红军的军政素质呕心沥血。他依照黄埔学校的方法编制成教学大纲。并亲自传授军事课程,内容有步兵操典、战斗条令、野外勤务、进攻和防御等。文化课程包括识字、算术和学唱革命歌曲。军事操练课约占学习内容的70%,学员们每天在操场集合进行走队形、踏慢步、瞄准、刺杀、投弹训练等。政治课主要讲述社会发展史、党的历史、俄国十月革命、中国的民主革命和政权建设与红军建设发展等问题。方志敏、邵式平等人经常来校为学员们作报告。开始的时候,有的学员对于严格的军事生活锻炼不习惯,尤其受到管束后,往往会说“干革命是自由的,这样严可不对头”一类的话进行反驳。邹琦就耐心反复地讲革命军人必须养成紧张作风和正规生活习惯的必要性,不久学员们就克服了散漫的习惯。
军校课程采取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经过单个散兵的作战操练,班排连营的进攻、防御要领训练后,全体学员还必须下连队实习当战士,上前线实习,时间也是3个月。在连队期间,学员们把合理正规的军事训练和文化传授给战士,用在军校里养成的正规生活习惯影响战士们克服组织纪律性不严、游击作风严重、习气散漫等问题;并从战士们那里学到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首批学员毕业后,被分配到部队担任连排指挥员或到广大农村组织和发展革命武装,成为军事技术精湛的骨干力量,推动了赣东北地区的武装斗争蓬勃发展,也为红军夺取作战胜利和加强正规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1931年秋,为纪念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和工人运动领袖杨殷两位烈士,学校易名为“彭杨军事政治学校”;1933年初,赣东北苏区与中央苏区连接后,又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五分校。由于工作需要,第一批学员毕业前后,邹琦被组织上派往闽北,担任闽北苏维埃政府主席、军委主席等职,后又调回,任红军第五分校校长,为红军培养了大批人才。红军长征后,红军五分校的工作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