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红色教育的课堂 · 思想锻炼的熔炉
联系人:叶主任
电 话:18079690009
Q Q:645260548
邮 箱:645260548@qq.com
地 址:上海市奉贤区望园路1698弄31号22幢4层4187室
在上海被秘密杀害的革命文化尖兵李求实
2023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考察时强调,上海是我们党的诞生地,要用好“一大”会址等红色资源,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注重传承城市文脉,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英烈红色资源,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龙华烈士纪念馆编写,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龙华英烈画传系列丛书”第二辑,推出1931年牺牲于上海龙华的“左联五烈士”——李求实、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画传,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叙写龙华英烈们在风雨如晦中筚路蓝缕的艰难寻路、为中国革命披肝沥胆的无畏与牺牲,彰显早期共产党人救国、救民的初心。
精彩抢先看
涂川久系古城色,雄踞金江盛一时。
史册犹存千秋墨,留云还诵渊明诗。
……
归来不是锦衣客,甘作阴霾掘墓儿。
这首名为《重登留云亭》的七言律诗,是1919年李求实参加五四运动后,回到家乡武昌金口,在槐山顶部留云亭遥看故乡山川时所作。李求实以诗寄情,用“甘作阴霾掘墓儿”表达自己埋葬旧社会之志。自此,他便踏上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长期从事党和团的宣传教育事业,他的名字与中共党史、青年团史紧密相关。
李求实(1903—1931),湖北武昌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中共武汉区委工作。1923年参与领导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924年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5年回国,先后任共青团广东区委宣传部长、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团中央宣传部长、团中央南方局书记等职。1928年主编《上海报》,1930年任全国苏维埃中央准备委员会上海办事处负责人。1931年1月在东方旅社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杀害于龙华,时年28岁。
白云黄鹤是故乡
李求实出生于湖北武昌一个破落的书香门第家庭,原名国纬,字北平,依据李氏家族“万国齐泰”的派系,兄弟四人按“纲纪经纬”的顺序取名,李求实排行第四,故名国纬。参加革命后改名“求实”,意为“不断地探索追求真理,求得民族与劳苦大众的解放;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战斗”。1928年在上海做文艺宣传工作时,改用“伟森”的笔名。李求实和李伟森也是大众所熟知的两个名字。
在李求实祖父的一代,李家在金口镇是个“家声大振”的封建名门望族。后来在洋货倾销的竞争中黯然失色。李求实的父亲李华龙,字秉之,是清代江夏秀才,李家败落后,在武昌大陈楼孔庙等地以教书为生,也因其爱摆阔绰的场面,强撑门面,使得家庭经济情况愈来愈苦。母亲赵氏料理家务,勤恳耐劳,生育了四男三女,求实排行第六。1918年母亲病死,为了管理家务,父亲再婚,继母又生了两个女儿。他兄弟姐妹九人,大哥国纲早年客死他乡,二哥国纪被兵痞倒栽在水缸中淹死了,三哥国经因婚姻失意自杀,大姐国梅出阁不久病故,二姐国楠因婚姻失意自杀,还有四妹国楀,五妹国揆,六妹国杭。家庭经济的困苦和亲人的不幸,使得求实从小就尝尽生活的苦,无比渴求能够救国救民的新思想。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举行游行示威。图为当时北京大学学生的游行队伍。
1917年,李求实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北高等商业专科学校(简称高商),在这里孜孜不倦地阅读各种进步报刊杂志,还在业余时间去湖北外语专科学校学习外文,以便能直接阅读外文读物,常常是夜半而归。1919年5月,李求实在高商读到第四个学期时,五四运动发生了,犹如在黑夜沉沉的中国发出的一声春雷,立即震动全国。消息传到武汉,李求实和同学们一起上街讲演、印发传单、静坐示威。五四运动推动李求实转化为民主主义战士,他先后加入互助社、利群书社等进步团体,同时深入湖南、湖北、安徽等地调研,进行改良社会的尝试。通过阅读各类进步学说和研究中国社会,李求实对各种思潮加以鉴别,逐步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前夕,李求实等利群书社成员发起成立了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革命团体——共存社,独立开展建党活动。到1922年,李求实在恽代英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为表明革命的志向,更名为“李求实”。
五四运动中,武汉学生请愿团标记
1920年,李求实(右3)与林育南(右4)、恽代英(右5)等人在湖北的合影
共存社成立旧址
以笔作刀干革命
1922年,李求实回到武汉,参加中共武汉区委的工作,创办并主编中共武汉区刊物《日日新闻》,以记者的身份深入一线,报道武汉地区工人状况和工人斗争,并在《正义报》《觉悟》《晨报》《学生杂志》等报刊上发表文章,针砭时局,有力地配合了武汉地区工人运动的发展。1923年2月,在党的领导下,京汉铁路工人举行了震惊中外的二七大罢工,李求实参与罢工的组织领导工作,以记者身份深入一线,在工人中进行鼓动宣传。二七惨案发生后,李求实以记者身份来到上海,继续动员各界声援京汉铁路工人的正义斗争。曾撰写了一篇名为《施洋底死》的战斗檄文,在文中大声疾呼:“同胞们!我们决不能坐以待毙!我们惟有全体联合起来,努力打倒军阀,建设我们新的国家,谋我们大家的幸福!”
京汉铁路总工会在郑州开成立大会时摄影
1923年4月,李求实秘密转移到江西安源,担任团地委宣传委员,并在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担任文书股长,掌管本部文书事项。他不断思考二七罢工失败的教训,将斗争实践中的经验运用于指导安源的发展,编写了《俱乐部组织概况》《劳动介绍所报告》《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罢工胜利纪念册》等文章,同时,还主持创办了江西地区较早的工人刊物《安源月刊》,为安源地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工人教育起了重要作用。李求实在安源卓有成效的工作,深得工人群众的认可。在安源工人中也广为流传一首长篇历史叙事诗——《劳工记》,曾对他这样称誉道:
部里秘书李求实,
一切文件他写出。
上海报馆调得来,
罢工文件早安排。
……
求实秘书好调对,
传单宣言早准备。
派人四处发传单,
使得各界把心安。
……
安源工人中流传的一首长篇叙事歌谣《劳工记》(又名《罢工歌》)手抄本节选,创作于1923年。
左图为李求实创办并主编的《安源月刊》后改为《安源旬刊》,作为党领导下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机关报;右图为1923年李求实编辑的《安源路矿工俱乐部罢工胜利周年纪念册》
青年运动展风采
在国内革命斗争工作中,李求实长期从事党和团的宣传教育事业,是早期青年团组织在宣传、发动组织和领导青年工作方面的卓越开创者。受组织派遣,他曾赴苏联留学,回国后,分别担任过上海、河南、广东等地共青团的领导工作,先后主编《中国青年》《少年先锋》《飞沙》《上海报》等刊物,每在一地,青年工作便会如火如荼,蓬勃发展。
李求实在上海
1926年8月,受共青团中央派遣,李求实自上海调任共青团广东区委宣传部长,负责两广地区的青年革命运动。他到达广州时,省港大罢工蓬勃高涨,北伐军已经直趋两湖地区,革命形势一片大好。李求实深入调查后发现,两广青年对革命形势却充耳不闻,甚至还常表示愤懑。为此,李求实主持创办了《少年先锋》,作为共青团广东区委机关刊物,他在创刊号上指出:“我们定期发行这小册子,便是想唤起这般青年群众注意自己的问题,引导他们杀出一条血路来。”李求实亲自组稿、审稿,办理印刷、发行等各项工作,几乎负责了整个编辑部的事务。他既是编辑,也是作者,基本上每期都有他的文章,也因此经常在终日见不到阳光的小房间里工作到深夜。
李求实创办的《少年先锋》
李求实提倡大众文学,特别注重文艺的通俗化、大众化。《少年先锋》的征文要求是“文字以浅显而饶有兴趣为要”,李求实提出“我们不注重形式的美,老实说,我们真有点嫌‘志摩式’的‘华丽’!”正因为文章内容通俗易懂、丰富有趣,《少年先锋》一经刊出便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影响,发行量持续增长,由几千份增加至近万份,成为两广地区指导青年革命运动的重要工具,唤起大量青年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队伍中。
李求实在《少年先锋》上撰写的大量文章多为时事述评、政策指导和檄文号角,不仅宣传了反帝反军阀的斗争精神,还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青年运动。诸如《从此要开始“赤化”了——最近政局之观察》《“炮舰政策”——英帝国主义最后之挣扎》等文章,对当时的革命问题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分崩离析的广州学生》《懒牛多屎尿——海丰的青年农民生活》等文章,主要讨论广州青年存在的问题,以及青年所关心的恋爱、婚姻、读书等问题。李求实的文章不仅在内容上能把握青年的思想脉搏,而且在形式上能够契合青年的特点,使青年们感到具体、生动、亲切,深受青年的喜爱。他作为《少年先锋》的培育者,对中国青年运动,特别是两广青年运动,作出了很大贡献。
文化狂飙巨声隆
1923年李求实以卓如为笔名在《妇女杂志(上海)》发表的小说《姊姊的屈服》
1922年李求实在《民国日报》发表的翻译小说《范伽》
李求实自幼喜爱文艺,能诗好文。作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其强烈的革命斗争实践意识使得他的文学活动不能顺畅地延续。他的文学创作主要集中在20年代初期和20年代末期。早期主要创作反映下层人民生活的写实作品,如以亲人原型为素材创作的《姐姐的屈服》《除夕》;晚期着重翻译苏俄革命文学作品,介绍世界革命趋势和共产主义运动,为中国革命推波助澜,如《俄国农民与革命》《动荡中的新俄农村》等。1927年底,广州起义失败后,李求实回到上海,当时白色恐怖严重,他的革命意志并没有消沉,决心“以翻译俄国文学入手,介绍苏联情况,踏踏实实做些工作,以作社会主义的宣传,推进中国普罗文学的发展”。他笔耕不辍,常常废寝忘食,产出量十分惊人,留下了几十万字的译作。从1928年到1929年,共编译了四本著作,一本画传,还有各类小说、译文,以清新的文笔向读者介绍俄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创作了许多歌颂革命的读物,这些作品也使他跻身左联作家的行列。
李求实翻译的《动荡中的新俄农村》
李求实编辑的《俄国革命画史》
1930年3月2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时任团中央负责人的李求实出席了成立大会,后因保密的需要,没有对外发表他的名字。李求实在左联成立后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在动员左翼作家深入工厂农村、建立工农通讯网方面。当时李求实正在主编《上海报》,该报的工农兵通讯活动十分活跃。联系工农通讯员,也是左联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李求实为左翼文艺大众化和培养工农兵通讯员及工农作家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他曾说过:“我们必须要学会既能用枪又能用笔,我们才配称为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文武全材的革命家。不然革命的胜利无法取得,其他一切更说不上了。”
山雨欲来风满楼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高举革命旗帜,领导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进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这期间,由于党的领导机关犯了“左”倾教条主义等错误,革命事业遭受重大挫折。李求实、林育南、何孟雄等一批革命者,为捍卫真理、捍卫党的事业和党的生命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31年1月,李求实在上海东方旅社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利诱劝降,他正气凛然地痛斥:“共产党人不像你们这些贪生怕死的废料,共产党员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用纯钢打成的人。我们的良心和灵魂,永远属于自己和自己的党,永远不会出卖的。”2月7日晚,李求实等24人被秘密枪杀于龙华,史称“龙华二十四烈士”。
镌刻李求实等英烈姓名的“龙华墙”
李求实从16岁参加革命,为党的事业战斗了12年,牺牲时,只有28岁。“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是李求实崇尚的名言,文字便是他最鲜明有力的武器,勇敢地刺向吃人的封建制度,刺向黑暗的军阀统治,用生命去诠释一名共产党人的时代担当。